通知公告
您的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中国园艺学会关于推荐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候选人(团队)的公示
来源:中国园艺学会办公室    作者:    时间:2023-04-21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中国科协 科技部 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评选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的通知》(人社部函〔2023〕27号)文件精神,中国园艺学会成立了第三届创新争先奖推荐提名工作小组,经学会各位理事和各分支机构的提名推荐和专家组评审,最终确定拟推荐叶志彪、张绍铃、张显、陈学森、程运江(按姓氏笔画排序)为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个人奖候选人;果蔬采后生物学及品质安全防控技术创新团队(田世平团队)为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候选团队。现予以公示。


叶志彪,男,汉族,1958年生,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一直从事蔬菜遗传育种研究,突破番茄种源和技术瓶颈,在育种理论、育种技术和品种培育等领域取得多项重大突破,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科技奖6项,2022年获评湖北最美科技工作者。阐明了番茄糖酸、Vc和逆境抗性形成的遗传基础,发掘了关键调控基因65个,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创制出国际首张高密度高通量基因育种芯片等覆盖不同育种场景三件套TOM50K-1K-50K。在培育出我国第一例批准商品化生产的农业生物转基因产品基础上,国际首创茄科种间杂交新物种-茄树,研创出树茄栽培新模式。育成国际首个兼抗青枯和黄化曲叶病等6种病害的重大番茄品种‘华番12’、高品质高口感突破性品种‘倍味美’等品种28个。


张绍铃,男,汉族,1961年生,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现代农业(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和二等奖3项;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53件,1项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75篇,其中在Nature Communication,Genome Research,Plant Cell等期刊发表论文7篇,占世界梨领域高水平论文的7/10;3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入选中国农业科学十大进展,以“梨”为关键词检索SCI论文数量个人排名世界第一(据Web of Sciense);育成梨新优品种8个、制定标准21项;主编《梨学》及《中国梨树志》等著作14部。获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导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南京市十大科技之星、江苏省创新争先奖状等称号。绘制了国际首个梨基因组及遗传变异图谱和蛋白组全景图谱,创建了梨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发明梨“倒个形”等高光效树形、液体授粉及果实脱萼等轻简化栽培技术,其中液体授粉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对接建设7个“一县一业”样板县,培育打造“刘花桥”酥梨品牌,成为贫困县脱贫的支柱产业。


张显,男,汉族,1961年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科技部成果转化、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陕西省攻关等项目20余项;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32篇(中科院大区1区4篇),作为前二完成人获授权“一种提高三倍体西瓜种子发芽率和成苗率的方法”等专利6项,已累计选育“红冠龙”、“农科大六号”等国家和省部级审(鉴)定西甜瓜品种29个。基于对瓜菜科技产业的贡献,先后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并以第二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1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成果奖6项。


陈学森,男,汉族,1958年生,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国际和国家发明专利48件;成果的广泛应用为我国苹果等落叶果树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21年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23年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明确了新疆是世界栽培苹果和杏的起源演化中心,创制挖掘出系列优异种质;创建了重要落叶果树优质高效育种技术体系;育成了优质晚熟耐贮‘龙富’苹果和‘山农酥’梨及红肉苹果等特色多样化新品种20个,解决了我国苹果和梨产业主栽品种“晚熟而不优质”的卡脖子难题。


程运江,男,汉族,1973年生,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中国柑橘学会理事长,国家柑橘保鲜技术研发专业中心主任,湖北省政协常委,湖北省柑橘产业链专家组长。主编高校规划教材1部,牵头制定行业标准2件,授权发明专利20件,转化10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带领华中农业大学园艺学科蝉联A+,并获批果蔬领域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连续12年获评国家产业体系优秀岗位科学家,先后获湖北省杰青、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等荣誉。阐明了以水分代谢和果面蜡质合成为主线的柑橘保鲜调控机制并研发了实用的保鲜贮藏技术,与企业合作研发了配套的保鲜投入品和保鲜装备,实现了柑橘采后生产关键技术和装备的自主化。相关成果在全国各大柑橘主产区应用,实现全国柑橘采后损耗率由30%以上整体下降到15%以内,技术合作示范企业的损耗率可控制在3%以内,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果蔬采后生物学及品质安全防控技术创新团队,依托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团队共12人,主负责人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田世平研究员。团队共发表论文553篇,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0件,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优秀团队奖1项;多项成果入选国家科技创新成就展,累计经济效益530多亿元。团队从科学发现、机制解析、关键技术/产品研发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研究成果,系统解析了果实成熟抗性应答及病原菌致病产毒的分子基础,首次阐明棒曲霉素胞内合成转运的分子路径及降解机制。基于对果实成熟衰老和病原菌致病产毒关键基因的靶向调控,发掘安全高效的生物源抑菌物质,创制果蔬采后品质安全防控精准技术,实现我国采后生物防病降毒技术从无到有的突破。

公示时间:2023年4月20日至4月25日(5个工作日)。公示期间任何单位和个人如对公示对象有异议,请于公示期内与中国园艺学会秘书处办公室书面实名反映。
联系电话:010-82109528
    传    真:010-82109528
    电子邮箱:cshs@caas.cn
    邮政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内中国园艺学会
    邮政编码:100081


    中国园艺学会
    2023年4月20日

版权所有:中国园艺学会

电话:010-8210952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邮箱:100081

备案号:京ICP备170184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