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王鸣入选“中国好人榜”。

(2017年杨凌示范区文明办赠“最美全家福”)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王鸣教授是一名工薪阶层的退休人员,经济上并不宽裕。他们夫妇都已是年过八旬的耄耋老人,年迈多病,并非不需要钱,但对他人之困难,则常慷慨解囊相助。在扶贫助学上从不吝啬,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我想到社会上还有许多更困难、更需要援助的弱势群体,还有很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因此我总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帮助他们”。这就是一位退休老教授的博大胸怀。

(王鸣为学生讲解问题)
20年捐资助学,执着奉献。 这位在西农工作了63年已82岁高龄的老人,无论在教书育人、在科学研究中都取得过斐然的成就,是一位造福于社会充满着正能量的老科学家。但王鸣教授自己的生活十分简朴,个人家庭的生活、衣、食、住、行,总以省吃俭用,节约为本。杨凌电视台及杨凌时讯记者来到他家采访时,发现他家的家具大多还是六、七十年代的,电视机、冰箱也是老式的,一辆旧自行车骑了40多年,都快成古董了。示范区慈善协会会长万为瑞同志向记者介绍说:“他这个人太简朴了,房子都没有装修,家里也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把所获的20万奖金全部捐出去了,却不为自己消费,连看病都舍不得。”他笑称说:“家没有装修,还是几十前年搬进来的样子,只有沙发是新买的,之前那个破的已经不能坐了,我家最大的优势是没装修健康环保。”简陋的家里摆的最多的便是书籍和各种奖杯奖牌和证书。在他职业生涯中,有很多的机会留到国外或是到大都市任教,但他都一一谢辞了。他说他热爱杨凌,热爱西农,他离不开这片黄土地,他想如果有可能还想再干二十年,继续为杨凌服务,为西农做贡献。

“向下扎根,向上结果”是他的座右铭 “向下扎根,向上结果”,多年来是王鸣教授的座右铭,他用一生的作为践行着这句话。根深叶茂,根扎的深,吸收更多的营养和水分,才能结出真正的果实来。根在地下看不见,是要经得起寂寞、辛苦劳累和默默无闻,正如他一样在过去艰辛的环境中,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的奋斗在农业科技的第一线,才能取得优秀的成绩,回报社会。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提起王教授,都知道他是西瓜培育专家,经由他培育出来的“西农8号”,荣获全国西瓜抗病育种联合鉴定第一名,之后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社会经济效益已达100亿以上,可这仅仅只占他人生成就的百分之二十。1981他赴美国大学进修,从事蔬菜育种与种质资源研究。1986年,王鸣晋升为教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50多名,现也已成为园艺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骨干。 他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弟子们的交口称赞,他的一名研究生曾在信中说“我无时无刻不感到恩师的帮助和爱护,……只有努力工作,做出成绩,才能报答师恩。”他的学生还联名撰文,称赞他们的导师王鸣:“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献身于祖国教育事业的高级知识分子的完美形象。”他为国育才的事迹,受到了党和人民的重视,先后荣获农业部和省优秀博士生导师,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勤于钻研,论著颇丰。学术成就先后被选入《中国发明家大辞典》、《当代中国科技名人成就大典》、《中国当代教育名人传略》等10余部典籍中。 多年来,他将自己的知识、经验、爱心……各种硬件、软件无私奉献给自己的学生。他常对他的学生们说:“学生是老师理想的继续”。“我的目标是督促使我的学生超过我,而且超过得越多越快,我就越高兴。”
 (王鸣教授参加子长县圣爱希望小学落成典礼)
爱是慈善之本,他说:己所欲,要施于人 慈善是果,爱心是根。王鸣教授说:“任何慈善事业都源于爱心,只有人人都将爱心之根扎得又深又广,才能结出丰硕美好的慈善之果。”王鸣教授一生的工作除了教学和科学研究以外,一直坚持从事慈善事业,扶贫助学,关爱青少年成长。从1994起王鸣就开始了一对一的捐助。他与爱人先后捐助山东枣庄山区儿童2名和陕西丹凤山区失学儿童11名,使那些贫困学生重获学习机会。他把获得的“国家科技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创新奖”等奖金近30万元,先后捐助给陕西省希望工程、中华慈善基金会,并分别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山东青岛农业大学及鲁东大学设立圣爱扶贫奖学金,先后300多名贫困学生受助。他还出资在陕北子长县任家山建了所“圣爱希望小学”,他说关于“圣爱”,就是要用最圣洁的爱无条件地来帮助那些需要的人。
王鸣教授的爱心也得到了那些受助学生的回应,这让他心里倍感欣慰。陕西省子长县圣爱希望小学的刘小涛同学在写给他的感谢信中说,“王爷爷,自从您给我们修起新的学校,我们能坐入明亮的教室,有了新的书桌、凳子,使我的学习环境焕然一新,我们学校周围栽了一圈白杨树,教室内装了电视机,有了卫星插转台,我们能看到了电视,了解了许多外面的事情”。子长县人民政府写给王鸣教授的感谢信中说:“王鸣教授获奖不忘贫困山区,为了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拳拳一片爱心,殷殷满腹真情,无私地伸出援助之手,为我县捐款,这将作为我县希望工程的一座里程碑而载入教育事业的发展史册。”

(王鸣教授在用右眼工作)
宁愿自己“失明”,不让孩子失学。 原来,王鸣教授在十几年前就患有黄斑变性的眼疾,这是一种老年病,目前中西医还没有良法治疗。近年国外一种新技术可以治,但这种进口药十分昂贵,需要花十几万元,他本来可以用所获“何梁何利科创新奖”的20万元来治疗眼疾,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将全部奖金捐给给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他的左眼已基本没有视力,平时看书、写文章、作报告都是靠右眼。他风趣地说:“已所欲,要施与人。关于金钱,我平日比较节约,就是想把余下的钱给那些贫困的孩子们。人的器官都有一个备份,还好我的右眼还能看得见。”在他认为捐资助人,不求回报,是满足最高层次精神上的快乐。杨凌电视台记者采访王教授后制作了一个专访电视节目,题目是《爱心教授:宁可自己失明,也不让孩子失学》,许多观众看后都为之动容落泪。杨凌电视台还制作了另一个专访节目,题目是《慈善明星:王鸣教授》记述了王鸣教授扶贫助学的动人事迹及他对爱心、对慈善的精辟理念,有些已发表在有关著作及报刊中,他撰写的《论“爱”是慈善事业之本》一文,被选载于陕西省慈善协会主编的《慈善文化与慈善事业论文集》,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做慈善表面上看似乎是舍去了金钱、物质、劳动或时间,但我们所得到的收益却远远高于这些,我们所失去的是有形的、表层的、暂时的,我们得到的却是无形的、深层的、永恒的。”“授人玫瑰,留有余香”。他认为:爱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一切工作都要凭爱心去做”的教导。
 (王鸣教授参加爱国报国典型事迹报告会)
王鸣教授除了倾心于捐资助学的慈善事业外,还十分关心青少年成长,重视下一代思想道德教育,成效显著。他曾先后为西农大研究生导师及有关学院作“大力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是高等学校当务之急”的专题报告。并应邀为校外多所大学、中学邀请作题为“爱人如己,奉献小我;向下扎根,向上结果”、“加强人文教育,大力提高软实力”等等关于道德素质教育的报告,听众达数千人,在培养青少年热爱祖国,奉献爱心方面成效显著,受到上级部门多次表彰奖励,2008-2014年4次被我校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被评为陕西省教育系统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多项表彰和奖励。 王鸣教授每当追忆起往昔,总是陷入深深的沉思中,他那单薄的背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的他退而不休,做了好多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客座教授、顾问、名誉校长”等兼职,工作也从未间断过,活跃在他所忠爱的教学研究与慈善爱心事业中。
情系教育伸援手 助学扶困献爱心 王鸣教授的善举 就像金秋的累累硕果 给需要帮助的人们 带去了温暖 带去了希望 |